转型与机遇 | 50位建筑师畅谈「城市再生」
2022-04-20 来源:地建师DJSER





地产浮沉,又遭疫情,我们听到了行业困顿之下无数的“呼救”与“呐喊”,如何自处,成为此时的主题。有人优化团队,有人开拓求新,有人已提前布局……而挑战的最优解,会是一条单行道吗?


炳烛而行,兼听则明,通过地建师近期跟踪调研300+公司,我们得到了一份涵盖大型设计院、精品事务所、海外事务所的综合答卷,愿为前路照亮一盏微光。


地建师将其整理为城市再生、TOD、产业、教育、医养、绿色、乡村振兴、口袋公园、私宅、数据总结,共计11篇专题,即日起持续发布。


本期专题:

①城市再生——50位建筑师畅谈「城市再生」


下期预告:

100个不可错过的「城市再生」经典案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经历了5次变化,即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和城市再生,每一概念都包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并具有连续性。


2021年全国两会,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城市更新已升级为国家战略。


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存量市场的旧改也是未来的机遇。



调研分析



经地建师调研分析得出:


-  城市再生(含旧改)业务占各设计专业板块总业务量6-20%,未来该板块在各设计专业领域的业务量将总体提升至30-90%

-  城市再生(含旧改)业务从平均14%业务占比将提升至49%,未来设计项目将接近一半是该类型项目。

-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设计公司在此次转型与机遇中,已经或希望未来在城市再生(旧改)领域的拓展达到61%,这应该与建筑设计相对其他专业更先进入该领域,并具有专业优势有关。

-  照明设计,作为与各设计专业相配合的设计专业,并跟随行业机遇积极拓展,故在城市再生(旧改)领域的现有或未来期望拓展达到90%之多。



50位建筑师畅谈「城市再生」


地建师邀请到50位建筑师畅谈「城市再生」


①「城市再生」的市场机遇

②「城市再生」“新”VS“旧”

③「城市再生」“文化传承”VS“活力再造”

④「城市再生」 VS 「绿色低碳」

⑤ 传统思维设计师如何迎接新时代「城市再生」的发展需求





01


张迪

ACCI 澳创国际副总经理


从全球城市化进程来看,美国(82.06%)、法国(83.14%)、德国(80.18%)、日本(91.54%)的城镇化比例都相对较高,中国城市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现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02


林世彤

CDG 国际设计机构创始人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改造”再到“城市更新”,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区域开发开始注重在个体项目实施前的城市设计。以规划为先导的城市更新意识下,一个区域中的若干独立地块,各自不仅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也要对外部空间形成呼应与联系,促使项目在街道或是广场中的开放性,这样不仅保持了城市生长的整体性,同时也促生了地块的多样性。




03


付安平

HUA 华泰众城,董事长


作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领域是文旅行业的重大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全社会新一轮的再造与更新。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迭代更新,才能真正抓住时代的机遇。




04


富丽

PROL光石照明设计合伙人


城市和人一样会衰老。格局、建筑、街道尺度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需求改变,这些改变会带来新的设计机会。




05


胡芳

Puri 光湖普瑞创始人/总设计师


人类是群居动物,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产物,城市发展与再生是一直以来的主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人类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将一直持续下去。




06


林成昌

DSA 东向景观合伙人/设计总监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放缓,大规模城市化时代基本结束;同时人口红利的消失,出生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需求,老龄化加剧房地产抛压,房地产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房地产行业将进入存量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核心区存在大量老旧小区与民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之间形成供需矛盾。国家层面不断出台对于旧城改造方面的政策,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实践率先实践,如杭州《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四年行动计划》,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等相关规划,这创造出大量项目实践机会与发展可能性。


再结合长期市场供求关系,未来房地产项目将向着改造类,城市更新类项目转型发展,房企开发商开始转向政府代建参与城市更新之中,城市更新项目也必将由原来政府主导的粗放化管理走向更加专业化,创造出更多的项目可能性。




07


赵英骏

CENTALAND 森拓设计机构合伙人/总经理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的趋势必定是大城市越来越大,辐射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只要城市化扩张没有结束,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就会带动原有一些城市未开发区域的发展;以及城市原有成熟区域的升级,包括品质升级、城市能级的升级。




08


杨紫君

Inter Design 林德设计,董事/设计总监


地产行业面临转型,顺应国家政策,强化技术科创,城市未来要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会加强城市建设,强调走品质路线,设计要求也会逐步提升。城市会有更多的空间需要改造和提升,应积极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09


刘样多

BOX 盒子实践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ACC 艺创公社,创始人


激进的开发时代遗留了很多城市、人居、环境上的“病态”,这种开发模式将会更替变化,城市发展需要的是细致的专研、经验的沉淀,贴合的开发。以往城市的旧厂房、旧街区、旧商业也会在时间的更替中慢慢被淘汰,但同时也会是城市更新,城市再生的一个契机。




10


王臻

LEOX总经理


土地开发空间已经日趋饱和,在国家双碳政策以及大城市划定城市边界的情况下新增建设用地已较为有限,相比之下,存量土地的改造提升对城市拓展发展空间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分重要,未来存量土地的改造会占据大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部分。




11


袁振

ELD 颐可光照明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城市更新其实是一个永恒的需求,社会在不同的时间长河中都有对它的要求与期盼。我认为现在的城市更新应该结合人们的需要分为“大需求”与“小需求”。让城市中这些待更新的地块为城市注入新的气象从而服务好人们。




12


孙峥

ARCHILAND 筑土国际合伙人/设计董事


纵观国际的城市更新规划,城市更新与区域开发与转型具有密切的关联,城市更新规划需要从城市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多维度视角出发进行整合研究,才能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更新实践,进而保障城市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的更新实践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城市赋能再发展的缩影。以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诠释了城市更新的理念。




13


张灼

GM LANDSCAPE 广亩景观执行董事/总经理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踏上了“城市有机更新”的道路,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中不断演进升级,以广亩景观近年作为业务主体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为参照,其特点在于规模大、新旧并举、业态复杂、各专业板块交叉协作频繁等,同时又由于片区化的统筹开发模式,要求一体化设计,强调落地性与体验感,这对于设计公司在规划、策划、产品设计创新、落地经验、专业丰富度、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当然,在上述的挑战下,亦存在着巨大的行业机遇。


首先,由于整体技术及运营门槛的提高,在低迷的行业市场中形成了局部的蓝海市场。其次,在开发主体逐渐由开发商接管后,更倾向于打造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大社区,建设趋势正从过往的拆后重建以及纯物质建设的“城市更新”演变成为人与环境的共生,提升生活体验的“城市再生”模式,由纯硬件更新向“软硬井举”发展。


由此开始“设计”正在打破过往泾渭分明的城市、公建、住区等的边界,不同界面的交融与互动为“城市有机更新”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可能性。






14


饶沛然

DP Architects董事


城市再生不仅是建筑物的再利用,也需要通过新建项目在成熟城市片区内梳理空间,构建有意义的流线与汇聚点。




15


蒋蒙

JHD 建筑合伙人/设计总监


对于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很多建筑处于新与旧之间。所谓“新”,这些建筑可能才建成20-30年,与百年建筑的年限相去甚远;而“旧”,则意味着这类建筑的功能无法满足现在的生活习惯或生活品质。这类建筑无法拆除,同时又占据地铁、城市核心等重要位置。这类建筑的整体品质提升会让建筑的使用者身心愉悦,让城市中多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表情,也提升了建筑自身价值(出租率提升,利用率增加)。




16


平强

DC 国际副总经理


地产行业黄金时期快速开发,城市出现了很明显的新老区域断层,部分黄金位置的中心城区老旧,不利于居民生活和生产。这部分区域的更新、改造需求巨大,而过去简单粗暴“拆除”“重建”的手法将不再适用于当下精细设计的年代。尊重文化的更新,通过恢复、缝合、填补历史空间来进行空间更新和文化修复,将历史展现给大众,将历史融合进生活。




17


裘骏军

SEA 东南设计,董事长


城市与乡村,本质上都是承载新陈代谢动态功能的有机体。时间梯度不可避免,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如何把握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正在减缓乃至逐渐停止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城市与乡村的更新与再生显得尤为重要了。




18


杨茜

Second Nature 赛肯思,董事长/首席景观设计师


未来的城市更新,是基于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记忆等方面,在“旧”的基础上“焕新”。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发展之中为保留城市记忆,焕新空间场所,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企业来讲,都是更有意义的一个方向。




19


李迅涛

JZFZ DESIGN 基准方中集团董事/联席总建筑师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一统天下,全球化更是把西方的价值观带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再生中除了可持续性发展,充分考虑本土文化、在地性尤为重要。


“新”与“旧”的文化融合创新成为设计的出发点:让传统文化脉络得到传承,唤起城市记忆,挖掘符合城市及周边人口消费习惯和需求,起到优化城市人口结构、更新城市消费升级,再生城市活力。




20


沈禾

SHUISHI 水石设计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将发展滞后的空间资源释放出来,使“旧空间”转型为适应区域发展的“新空间”,从而与城市重新建立链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思维要从建筑逻辑转向城市逻辑。一个成功的更新项目,不仅要能满足自身升级的需求,更应该在空间和功能上产生扩大化的社会效应,其作用力能够辐射到周边街区,为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系统贡献价值,从而实现更新带来的社区共融。




21


田鑫

bpi执行董事/中国区总经理


古建更新的价值,第一位在于时间性。


彼时的社会形态、生活形态、建筑形态搭接在今天的时间线上,随着社会变迁形成时间的痕迹;这种时间的痕迹实际上是一种由时间的柔性与物理的刚性的矛盾、不适造成的。


一个“物”在时间线上始终存在不断适应新的时间线的需求,同不随时间改变的物理刚性之间的矛盾,这也恰恰是时间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是提醒我们,也是告知我们彼此的存在,这种时间上的错置与不适应的状态是稀缺性价值的体现。


“建筑是展现生活方式的框架结构”,如何用旧的框架结构,做出改变,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让今人在使用中保留适度的不适感,以认识到时间的存在,从而形成与过去同一空间使用者在不同时间上的对话,认识到“他者”的价值,从而找到“我”的存在,这是更新项目所需要首先考虑的。






22


黄向明

TIANHUA 天华集团董事/总建筑师


城市作为有机的生命体,是不断变化着的,“历史性”应当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内涵。只有守住历史的真实,才能建立起其与当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确立“历史”之于“当代”的意义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反映“当代”在历史的长河中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应当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在城镇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层积性,作为认识城镇文化遗产价值完整性的出发点,既接纳了历史环境,同时也不排斥当代空间与建筑的意义表现。





23


胡启民

HWA 安琦道尔创始人/总经理


随着过去20年城市土地拆建进程的完成,城市中大量涌现出滞后的空间,这些空间既肩负历史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发展中渐渐失去了优势和活力。如何通过微更新,进行改造性的建设,使得这部分区域得到文化保留和合理的更新。




24


徐子苹

PHA 湃昂,创始人/设计董事


城市再生改造,尊重原设计造型,保留场所记忆的同时赋予建筑全新活力与生命力使其焕活新生。我们延续原立面造型,采用现代艺术的设计手法,丰富建筑立面的表现力,虚与实对比结合折线元素,增强建筑雕塑感的同时表达了对原建筑的尊重与追忆。内部空间改造上我们提出了全国首个平行空间概念,提升整个商业空间的通透度,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与想象空间,为使用者带来更现代、更舒适的体验感。




25


陈涛

筑森设计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在当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下,我们城市更新的模式也从过去的“拆、改、留”转向“留、改、拆”。“留住记忆乡愁、激活存量资产、设计创造价值”,让参与城市再生的各方主体解决问题,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结合新的产业机会,提升存量资产的价值;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使城市与人更亲近,使城市更有温度,是包括政府、企业、市民等在内的城市更新多方参与主体的不同诉求。这类诉求,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愈来愈强烈。




26


田欢

HDA 汉都灯光设计顾问创始人/灯光设计顾问


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灯光与艺术、数字媒体相结合,运用到更广泛的城市建筑体中,不仅为历史建筑增添新的灵魂,更会唤醒沉睡的空间。我们更多的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进行提亮与焕新,从多个维度去探索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用创意赋予城市未来更多的可能。




27


张岳

AS+P,中国总经理


从短期利益来说,孤立的看某一个城市再生和更新迎合所谓高净值人群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快速回本,产生利润。这样的路线必然不可持续。城市再生和旧改之后,从中长期综合经济、社会效益来看,保障原有居住者(更准确的是原住民,包括产权拥有者和实际长期居住者)高比例回迁并同时通过规划设计产生拥有价值空间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里子,一个是面子。没有里子的面子只是昙花一现,抽干基地仅存的精神和文化遗存后抽身走人。光靠里子,显然若干年后,这里将再次成为需要再生和旧改的区域。对于优质的资本来说,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永远相辅相成。




28


赖雨农

ULDA 十聿照明设计设计总监


市中心的河流往往孕育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透过光环境的改造,可以与当地居民生活更紧扣也更加贴近城市尺度,让体验者也能参与塑造城市美学的行动,改变光的呈现型态,丰富城市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29


林宏俊

HWCD全球合伙人/总经理


在商业空间改造中,要有取舍地进行唤起场地历史记忆,建立情感链接,促进消费人群集体记忆的延续与重构。在尊重城市原有的肌理与空间脉络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手法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提取、继承和发展,实现历史与现代、空间与文化的交融。观者可透过其建造设计,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的美学风向。




30


江王业

LAURENT 罗朗景观,总经理

JYL STUDIO,主持设计师


中国城镇化进程至今,地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老旧资产亟待通过改造、升级重新焕发价值;城市功能也因为人民对居住生活环境有着新的需求而不断改变,这也是一个空间问题和社会议题并存的领域。让场所承载历史的故事,用“设计与创新”重新定义土地,重新为老工业区带来腾飞的创造力和活力。






31


蒋毅

Chapman Taylor 查普门泰勒,董事


城市再生与绿色低碳建筑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供应条件下,城市再生可以为城市核心区带来具有创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盘活城市非核心区,使其成为吸引人群前来聚集的全新目的地。而绿色低碳建筑则是城市再生中的一个关键元素,通过绿色可持续的设计手法为区域打造零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未来建筑设计希望普及的一个方向。




32


都业栋

FORCITIS 弗思特,创始人/总裁


未来的主要机会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结合国家战略碳中和背景,双碳目标为建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双重背景下,旧改和绿色建筑是相关企业的重要使命之一。






33


向鹏

PURE 朴隅建筑,创始合伙人/总建筑师


城市不仅是一个坚固的躯壳,也是一个不断生长演变的“生命体”。灵魂和身体的成长速度需要平衡,与其在城市衰老后才意识到,用输血输氧去保持活力,用手术去切割病瘤,用针灸去刺激机能,不如着手重铸城市的“灵魂”,让城市的“身体”保持持续而健康的新陈代谢。


城市问题从来都是跨领域问题,跨领域问题需要跨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打破专业壁垒并参与认知领域的更新,广泛连接资源,建立跨领域工作机制,去发掘更加本源的城市问题,寻求更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34


邱江

CPC 建筑设计创始人/总建筑师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加强城市更新”的要求正在各地践行落实,既有建筑的适应性改造也有传统建筑的再利用。我们的建筑师将致力于城市的新旧织补,为传统建筑保留韵味,为既有房屋赋予新生,立足于区域文脉特征,更新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35


马庆禕

DDB 秉仁设计,首席合伙人/总建筑师


当下的城市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的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了存量更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老旧片区、建筑、节点存在着修复保护、功能转型、品质提升等多方面的诉求。对现存建筑、片区的有机介入和更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需求逐年增长的板块,现存建筑更新中潜在的历史矛盾、技术难点等各不相同的难题,这是设计师所需要面临的挑战。建筑师如何从建筑形象改造迭代到满足精神需求与运营逻辑的城市更新,这是一个不断反思、观察与迭代的过程,也是一种立足城市、关注价值、坚守美学的姿态开拓。




36


齐帆

vari 几里设计创始合伙人


旧城更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情,大到城市,小到社区,为不同的社群提供优质的有情怀的设计是建筑师的责任。




37


聂欣

ZEN 正象设计,创始合伙人


在可见的存量领域,建筑师应该一并完成建筑设计项目的室内设计,这能保证一体化的空间设计效果输出。




38


王翔

TEKTONN ARCHITECTS 天仝建筑主持建筑师


我们见证了市场快速的更新和活力,也看到不同设计思潮的起落。欣喜的是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小众模式的事务所向更加成熟和更有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困惑的是日前设计的娱乐化、标签化的趋势。我们时常反思:跟随潮流是困难的,预知潮流更是艰难。我们还是应该凭借对建筑学原则的信念,对场所思考深度的执着,去努力解决问题并寻找和完善自己的设计语言。


我们设计的根本是依托于场所的“静力场”(环境)和“动力场”(改变诉求),结合人文和技术要素,带入我们认同的价值观(分享、共荣和尊重)和生活方式,寻找场地的最佳解。旧改更是如此,设计本身就是寻找暨有逻辑,挑战定式,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寻找让人愉悦的创新支点的过程。




39


张成斌

MANTU 曼图设计,总经理


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亦或是室内设计公司,都具有城市更新的业务职责。设计企业本身具备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城市及企业人才的构成决定了我们朝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未必是最盈利的方向,但,设计本身就不应该是利益最大化的生存方式。




40


陆皓

goa 大象设计总裁/总建筑师


国内主要城市已经进入存量土地再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位于城市中心、主城区的地块通过土地再生的方式被释放出来,以期实现“提升整体居住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目的。


与郊区新建用地不同,旧改地块通常面对周边较为复杂而完备的城市要素,而地块本身尺度普遍较为集约,全新的语境带来全新的挑战。基于此,goa大象设计提出城市再生语境下的住区实践——“鲜活社区”的概念,以推动设计思路的转向。我们认为,今后建筑师应以“互构”而非“孤立”的视角看待新时代的住宅设计,尤其是城市存量地块再生背景的住区建设问题:其一,武装城市设计的方法,从解决内部的问题转向解决城市片区的问题;其二,推动居住与公共生活的混合,不以空间塑造为终点而是以激发人的社会交往为终点。




41


薄宏涛

CCTN Design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

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


城市更新是与城市化进程伴生的,工业化催生的集聚式单中心城市化,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主城空心化、蔓延式多中心的逆城市化,再到内城复兴式多中心再城市化,城市更新始终是城市肌体在全寿命生长周期中进行的自适应性生长、修复和调节的过程。


从增量发展转入存量更新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下半场,城市更新正方兴未艾。但该领域实践普遍存在操作周期漫长、价值标准不清、关联规范不足、缺乏合理收费标准等现状困难。我想,城市更新必然是实践的蓝海,但需要多些耐性、定力和情怀。同时,建筑师更需要全面提升综合统筹和专业能力,打通上下游,在政府、企业和社群间扮演一个城市发展协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通过参与更新进程的顶层架构设计,会同行政、资本、内容和运营下沉助推项目真正走进城市生活,营建积极、正向、公平的城市进程。




42


李钊

WDCE 华通董事长


城市更新与再生,大到城市大公建小到胡同里弄的空间改造。在北京,胡同公共空间改造涉及到多家管理主体:市政、园林、交通以及周边居民、商户、管理单位等,整个提升工作不仅是设计,更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建筑师如何在复杂的更新与再生中,探索一种以人文本、多方参与、体系化、精细化的老城更新模式,变整治为营造,与居民充分协商,共创共建,全流程公众参与。通过公共空间的提升,改善民生环境、彰显文化品质、优化交通出行、倡导共生街区、让胡同有品质、让居民有获得感,探索胡同长效治理模式。




43


李琳

CLOU architects 柯路建筑董事


城市再生不单是狭义的空间新旧的改造再生,更包括城市的社会文化脉络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业态的转换再生。面对各方诉求不同,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等多样信息的整合。建筑师的职责就是以空间为媒介,将城市再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提出对应的空间解决策略。将原本凋敝封闭的空间甚至城市“毒瘤”改造成具有活力、时代性的场所。




44


魏文梅

CallisonRTKL,董事/上海办公室总经理


与已建成项目的改造更新不同,对未建成项目的续建与改造,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建设但未完成的部分进行续建,二,对已完成建设部分进行改造优化。这其中,对于建筑师在改造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新老规范更替、已报规图纸无法更改、原方案设计无法满足未来使用要求、已建设部分存在结构老化、已建设部分曾多次变更施工图纸与现场情况不符等诸多设计难题。建筑师需要在续建与改造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满足设计规范及原报规图纸的前提条件下对项目整体品质进行优化提升。




45


李晓梅

Gensler,全球董事/大中华区执行总裁


城市更新既要保留过去的文脉肌理,又要对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加入新的元素,赋予其新的功能,新与旧的对话、有机结合使得一个城市更加立体,并保留城市的性格。Gensler始终坚持从ESG(环境、社会以及治理)视角出发,通过翻新、改建、更新等各个尺度的城市更新,以人本体验为中心,打造更加包容、健康的韧性城市空间。更新对于原有建筑结构的保留,助力实现建筑业零碳排放目标。通过更新,将原有的功能单一的社区升级为循环的、互联的、便捷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以适应后疫情时期人们生活、工作、休闲模式的巨大转变。


此次疫情封控管理,更是启发城市更新发展如何以居住社区为单元实现自己自足的自我管理。我们提出15分钟城市生活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确保人们在5分钟的步行距离范围内,解决所有的生活日常,运动健康,文化需求,便利出行,垃圾回收,快递配送,甚至在条件允许的社区,鼓励城市农场,使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解决人们对品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这是我们创建一个能抵抗未来不确定性的高度韧性,有自我免疫力的健康城市的重要思考。




46


胡必成

GS Design 境上设计总经理


随着城市开发速度的减缓以及城市开发认知深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不再是简单的拆建而是衍生出更多样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设计趋势也随之转变。


建筑师是从单一的提升产品价值的设计转为更多的考虑社会公益性与公民参与性的设计,从处理单一场地的设计转为多维度思考综合解决问题的设计。这是一次难得的突破自我全面拓展的机会,会有更多妙趣横生又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城市再生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的时代。




47


邱慧康

CUBE DESIGN 立方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


以前我们一直在努力做设计为了得到更多的项目,不停地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标准,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很多客观标准已经逐渐影响到我的初心,我对这些标准产生了怀疑,我开始不在乎要做那么多事了,不再希望用市场的标准来替代自身的标准,现在的我更希望回归自己,不忘初心


作为建筑师,我们同样肩负改善建成环境的责任。我认为未来城市可以更多融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互肌理,所以现在的我是带着规划的思考做建筑设计,不受平面红线干扰、突破围合的限定、超尺度的城市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区域的活力。二是带着使用者的体验去参与设计:把建筑师“中观”的职业向宏观和微观去延伸。把感受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作为出发点,实现打动人的空间。面对这个“城市再生”的课题,我们提出生态修复、城市记忆和新旧融合三个关键词





评论:
    暂无数据

转型与机遇 | 50位建筑师畅谈「城市再生」

2022-04-20

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存量市场的旧改也是未来的机遇。

近期热点 - 十年一刻 | 第10届CREDAWARD地建师设计大奖入围榜单 - 圆满落幕!【地建师】十年一刻 | 「NEXT 这一代」在路上·再... - 官宣!「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正式更名为「CREDAWARD地...

保存当前图片
手机扫码查看

关闭

感谢您的宝贵评论,请等待审核
品牌活动
理事会员
合作伙伴
行业伙伴
媒体支持

立即
加入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