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鼓励创新,拥抱变化



引言 > >

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知识化作社会认知,履行我们作为建筑师该有的社会责任感。

视频采访/ 地建师DJSER.com

图文/ 地建师DJSER.com






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最具服务能力和成长潜力的民营设计企业之一,专注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综合设计及咨询领域,为客户提供城市建设领域系统性、全过程的智力服务,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环境、城市和居所。


天友设计目前拥有超1300人的专业团队,在全国各地设有不同定位的分支机构,主要服务于恒大、万科、融创、保利、龙湖、远洋等国内前50强的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商,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医院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同时,公司于2013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拥有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9余项;软件类研发、前瞻性研发、标准化研发等研发成果120余项;累计获得国内外荣誉奖项百余项。



1 ·.

2008/2009/2012


在我个人的认知里,天友设计集团有几个节点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个,在2008年,天友第一次进行改制,核心员工由职业经理人转变成为了股东。从那时起,天友就致力于成长为一个平台型公司;致力于给更多人搭建舞台。天友已经逐步展露合伙人文化的雏形,虽然这是内部的一个看似比较小的变化,但我以为,它对天友未来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在积累内功上,有个重要的时刻是2009年。那时候天津中心生态城在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联合推动下正式落地天津,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以绿色生态的标准去建设的新城。我们有幸作为第一批建设者,参与了新城的建设,新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由天友来承接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绿色建筑。通过项目的实践,天友形成了自己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品牌特色,不论从研发到技术实践应用,还是从整个工程建造过程的咨询能力到低成本推广的经验上,我们都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怀念2009年,我们有了那样一个项目机会,促成了天友在绿建领域里较有优势的竞争能力,所以我至今印象深刻。


第二个,在2012年,当时整个中国在推行新三板的挂牌制度。我们进到资本市场才发现:一个企业的发展还可以借助外力,借助资本力量,借助杠杆的力量,能够走得更快更稳。那个时刻在我内心看来,是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虽然一二年天友在新三板上没有获得更多的资本市场认可,但是得到了国开行的战略投资,把我们从一个天津的本土企业带到了全国,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更坚定了我们未来要继续走资本市场道路。



2 ·.

抓住 机遇


疫情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看到的是危险,但天友看到的是机会。


举个小例子,2020年初,内蒙分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刚起始的业务有些举步维艰。恰是疫情伊始,也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我们各个区域都相对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我们内蒙的客户对服务仍是有需求的,那时所有的公共交通基本都停滞了,内蒙公司负责人就自己开车去,他带着项目组驱车800多公里赶到内蒙,结果内蒙公司成立一年就获得了8000万的项目。



3 ·.

开放 接纳


上海分公司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运营,通过半年的时间,我们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地域文化确实存在一定差异。虽然面临挑战,但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也可能是促进天友再一步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拥抱着差异而来,并非为了改变差异而来;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南方,尤其是上海这座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因为拥有商业思维的理性,让我们能敞开心扉地接纳南北差异,大家都在慢慢地习惯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词汇去表述,这种差异化也在逐步淡化。我认为上海分公司将是天友设计集团在全国化发展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引擎,也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4 ·.


企业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天友设计集团的企业文化严格来说没有太多地域性,因为文化本身具有特殊性、普适性,文化有助于促进公司发展。企业文化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但如何传承和落实是需要思考的。“鼓励创新、拥抱变化”是天友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想一成不变。从办公环境就可以看出,每家分公司都有非常相似之处:独立办公室数量少,办公室面积普遍不大,办公环境透明开放,办公室色彩、色调,办公桌椅布置摆放等等。这些最简单的物理空间打造都是相通的,彰显了我们的同一种文化和价值,这就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天友每年都有重大创新工作,比如AI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BIM技术在设计中如何应用等等,这些工作我们会要求上海分公司同事一起参与,或是直接负责。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办法从而让一个企业的文化传承下去。



5 ·.


放下专业 做出企业


天友设计集团从成立至今,走的是自己一贯坚持的路,并没有走大师化、明星建筑师的路。当初的5个创始人,4个出身建筑学,只有我是学结构的。2002年,创始人宋令涛先生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能不能放下专业,我们做一个企业。当时我心里想,放下专业怎么做企业?因为对于当时的公司而言,他是方案带头人,我是施工图带头人,我们都放下了专业,这个企业就生存不了。宋令涛先生那时候提出这个想法,并且果断付诸于行动,当时他有坚定的想法:我不想个人成就,我想让更多人在这个平台上能得到发展,获得财富,拓展能力,还获得快乐,最后收获尊重。


/天友绿色中心/

“绿色建筑第一阶段标志性案例”


第一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

建项目金奖


天友设计集团技术上最大的优势在绿色建筑领域,这也应了“你在哪里投入,你就会在哪里获得”。天友绿色设计中心暨天友公司在天津的办公楼,是天友在绿色领域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全国首例改造类的超低能耗建筑,把一个废旧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先进的、国际节能水准的办公楼,虽然是我们的一个办公楼,但实际为天友的能力展示中心,因为它是我们自己从策划到设计、建造、运营,一直到投入使用全程跟进的。我们在建造的时候就在楼里设置了大约100多个能耗收集点,采集信息直接上传至清华大学的能源研究中心,请第三方检测我们的运营能耗,这点也充分地说明了天友的技术集成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我们通过绿色设计中心项目第一次给大家诠释了天友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仅是节能的,还应该是健康的,舒适的,有人文设计感的,它还应该是低成本的。因此天友绿色设计中心不仅具有社会实践意义,也有经济意义,它还能成为一种被推广的绿色建筑,在当时获得了大量关注,也是那个时期天友绿色建筑第一阶段的标志性案例。


/零舍/

“履行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零舍是按照国标“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成并获得评价标识的国内第一座近零能耗建筑,也是北京市科委“绿色智慧乡村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示范项目。


对于这个改造项目,不管从技术的应用技术集成,成本造价控制以及到未来实施效果,都是未知数。但天友这些年一直从事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的研究,已有近20人的团队,团队讨论说我们要做就做一个有挑战的项目,以证明我们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也是可以被推广的,可以为社会提供价值。零舍建成后在北京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去参观过,现在我们准备把零舍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一方面是想把过去多年天友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技术,经由一个项目得到实践和验证;另一方面这是天友的责任,对社会推广,让公众了解什么是近零能耗,让大家去体验:冬天没有采暖,夏天不开空调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知识化作社会认知,履行我们作为建筑师该有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在绿色建筑领域,我们觉得挺自豪的,既表达了我们的技术能力,又对整个社会做出一定贡献,正是继承了天友的品牌,也让这个品牌换来商业回报和社会价值,一举两得的事儿我想我们还会继续把它做下去。



6 ·.


为未来做积累


其实从2012年天友设计集团改造办公楼的时候,就看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增量市场缩减的趋势,未来更大的主战场在工程建设领域,是存量市场。由于建设水平受到年代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有大量的低水平、低质量的空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从那时起,我们就意识到城市更新、存量市场可能是我们的机会。


坦白说,我们事先没有预料今天,只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机会,凭着我们对绿色这项事业的使命和个人的价值观判断,做出了这样的坚持投入。天友对绿色的理解是舒适、节能和健康,健康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包括我本人也或多或少出现过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企业里非常重视大家的健康,健康本身就是绿色领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坚持,恰逢国家政策导向也在关注绿色健康领域,相当于我们无意识地提前做了一定积累。


环境就可以看出,每家分公司都有非常相似之处:独立办公室数量少,办公室面积普遍不大,办公环境透明开放,办公室色彩、色调,办公桌椅布置摆放等等。这些最简单的物理空间打造都是相通的,彰显了我们的同一种文化和价值,这就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天友每年都有重大创新工作,比如AI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BIM技术在设计中如何应用等等,这些工作我们会要求上海分公司同事一起参与,或是直接负责。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办法从而让一个企业的文化传承下去。



7 ·.


《天友人》


《天友人》内刊对于我而言,存在一些特殊的情感。《天友人》在2004年首刊,我是首刊的主编。内刊的出发点是因我们要做一个企业,而不是一个作坊,这也是宋令涛先生提出的想法,天友设计集团的想法要公之于众,大至社会小至行业圈。其实每次写文章,我都有压力,因为文字要留下来被人反复察看,表达的内容必须经得住推敲,首先得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次需要严谨和清晰的表达,所以一开始稍有一点抵触心理,但后来细想,这是当下企业发展中光荣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就欣然接受了。《天友人》至今已8期了,现在我反倒非常喜欢这种发声方式,因为公司规模扩大后,人员分布全国各地,相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且成本过高,我们希望用低成本的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现在有哪些问题,我们该往哪里去,我们该拿什么做团队标准,那么也许《天友人》内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



The End


地建师「筑梦者」计划

构筑一个真实的地产建筑师


立即
加入
会员